“金花籽,开红花,一开开到穷人家,穷人家,要翻身,世道才像话……”
这段流传于韶山地区的民歌,不只是一曲历史的回响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。而在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,这种精神正借由一个人的声音与身影,持续绽放光芒。
她身着素雅工装,胸前党员徽章熠熠生辉。讲解时,语似山间清泉涓涓流淌,又如战场鼓点铿锵激越——瞬间将人带入那段峥嵘岁月。
在游客眼中,她是一部“活字典”;在同事心里,她是“讲政治、精业务、暖人心”的标杆。她就是陈列馆的金牌讲解员、“我的韶山行”研学授课老师——赵乐。
“党员身份,是她的‘指南针’”
2024年4月,为了更好地做好“我的韶山行”示范教学,赵乐被调到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担任讲解员。刚到这里,她就在心里默默立下誓言:“要把党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,让红色精神真正活起来!”她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。
为了讲得更透、更活,她一头扎进故纸堆,查阅大量史料、纪录片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心得。每次讲课前,她都要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,想着法子让历史“活”起来。比如,讲到阁楼里建特支的雕塑,她会特意点出当年参会者的年纪和背景,让“韶山五杰”的形象更鲜活;讲述革命烈士时,她总会动情地念起烈士家书里的片段:“这些信里,有对家人的愧疚,更有对信仰的执着,字字句句,比口号更能打动人。”
2025年6月,她又动起了脑筋,把现有的微党课资源整合起来,一遍遍修改串词,琢磨出“现场讲解+情景演绎+互动答题”的新模式,让微党课更有感染力。问她为什么这么拼,她的话朴实又坚定:“党员就该挑重担子,把红色教育做出温度来,做出实实在在的效果。”字里行间,都是她对这份事业滚烫的热爱。
“讲好故事,是她的真本领”
“讲解不是照本宣科,是用真心换共鸣。”这是赵乐常挂在嘴边的话。为了让讲解真正“入心”,她练就了三样“硬功夫”。
第一是“量体裁衣”的观察力。给学生们讲,她会用一首“金花籽”民谣的演变,串起历史的脉络;遇到外国游客,她提前查资料,用他们能理解的“国际视角”讲清中国革命的意义;碰到老年游客,她就把语速放慢,多聊聊革命人物背后的生活故事、家长里短,让大家觉得亲切。
第二是“钻进去”的学习力。为了讲透韶山特支的来龙去脉,她啃下了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等经典,笔记就写了几大本,上万字;为了让语言更有感染力,她每天早起练声,对着镜子琢磨表情、语气。她说:“讲解员得是个‘杂家’,上知天文下知地理,才能让游客觉得‘听你讲一席话,真像读了十年书’。”
第三是“暖人心”的共情力。展馆里,她常常是送走一拨学生,又迎来了另一拨,嗓子哑了是常事,但那份热情和耐心始终不变。有人问她:“这么累,图啥呢?”她总是微微一笑:“看着孩子们眼里闪着光,听着他们说懂了、感动了,再累也值了。”
从入职到现在,她参与培训了190多批红色教育学员,让一万多人深受触动;作为“我的韶山行”研学授课老师,她站了530多堂课的讲台,把红色文化的种子,播撒进了8万多名中小学生的心里。
“带好团队,是她的同心力”
赵乐不仅自己业务顶呱呱,更有一颗“传帮带”的心。她经常组织“练兵会”,带着新来的讲解员,一句一句打磨讲解词。她还会模拟各种刁钻问题考大家:“要是游客问‘革命先烈吃了那么多苦,今天的我们该怎么传承’你们怎么答?”在她的带动下,陈列馆的讲解团队快速成长,在“我的韶山行”的阵地上持续发光发热,为红色基因的传承默默贡献着力量。
今年,除了“我的韶山行”教学,赵乐还多了一个身份——韶山市家庭教育宣讲团成员。她多次出色完成了中央和省部级以上重要接待的讲解任务,接待过古巴政治局委员、马达加斯加执政联盟干部考察团、摩尔多瓦共产党干部考察团以及毛新宇少将等重要来宾。
从当初的“讲解新手”到如今的“行业标杆”,赵乐用行动证明: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,既要懂政治、有信念,更要精业务、肯实干;既要让历史的“声音”被清晰听见,更要让信仰的力量真正抵达人心。
在韶山旅游发展集团,她不仅是陈列馆里那位声音动人的讲解员,更是一面鲜活的党员旗帜——以党为魂,以民为本,用声音传递着信仰的温度,用匠心守护着红色的根脉,让红色故事在新征程上焕发出更加温暖而持久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