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韶峰还浸在薄雾里,检票闸机前的队伍已悄然排起。毛金花手持检完的票根,没有立刻放下手臂,而是抬眼望向游客,声音清亮如晨钟:“各位朋友,登上索道,毛主席少年时常眺望的仙女峰便在眼前了!”话音刚落,原本松散的队伍忽然聚拢,有人踮脚,有人掏手机,连孩童都仰着小脸,等着听这山的故事。
这一幕,是毛金花三十年景区生涯里最寻常的片段。从1995年毛泽东纪念园开园时的第一批售票员,到如今既能麻利检票又能生动讲解的“多面手”,她的足迹像一颗钉子,深深铆在景区的每寸土地里。
三十载轮岗:把每个岗位都磨成“发光点”
1995年4月,韶山毛泽东纪念园在毛主席诞辰之际正式开园。未满17岁的毛金花被安排到纪念园工作时,还分不清检票闸机的开关方向。“老员工教我,售票不仅是撕票,要记清每个景点的典故,游客问起才能答得上来。”她把这话刻在心里,白天在窗口练微笑,晚上在灯光下自学旅游专业知识,有时候甚至通宵达旦。在虚心请教和勤学苦练之下,她成为一名兢兢业业的景区检票员,用微笑迎接八方来客,将温暖传递给每一位游客。
从业三十年,她像一块被时光反复打磨的鹅卵石,在不同岗位上都透出温润的光。她先后任景区检票员、索道站务员、停车收费员、景区推票员、寺庙管理员,踏遍景区每个角落。
2019年10月,毛金花担任韶峰寺庙管理员,肩上多了森林防火的重担。两个山头的巡查路线,光台阶就有百多级,一天三趟走下来,膝盖肿得像发面馒头。即使这样,毛金花和同事们也没有怨言,日复一日地穿梭于两个山头,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点。2024年1月中旬到2月初,韶山出现低温雨雪冰冻天气,上韶峰寺庙的台阶结了厚厚的冰层。“雪再大,也不能漏过一个火星子。”为了检查韶峰寺庙安全隐患,毛金花和另外一位同事相互搀扶,半走半爬地登上了韶峰。
四年多来,在毛金花和同事们的精心守护下,韶峰寺庙及周边森林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。在轮岗的岁月里,她始终把每一个岗位都当作自己的“责任田”。无论是在哪一个岗位,她都带着一股“深耕细作”的劲儿,那些看似平凡的岗位,就在这份踏实的“耕耘”中,透出了属于坚守者的光。
山间讲解员:让每块石头都开口说话
“韶峰的碑刻有人讲,可这山的故事,谁来告诉游客?”守山时的一个念头,让毛金花成了“不挂牌的讲解员”。她发现,多数游客只知诗词碑林,却不懂韶峰为何被毛主席称为“仙女峰”,不懂古木年轮里藏着的岁月。
于是,她查询资料、收集故事……清晨的初晓、黄昏的山风都听过她对着石碑试讲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她的努力下,一篇篇生动的韶峰景区讲解稿成功定稿,弥补了景区只有诗词碑林讲解没有韶峰的讲解空白。
如今在检票口,她的讲解成了游客最期待的“附加服务”。每当有客人登山,毛金花就能在亭台楼阁间、古木石碑旁,将景区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,让红色故事重焕生机。
说云雾时,她的手在空中画着圈,声音轻得像飘在风里:“你们看,云过来时,整座山会像被仙女的纱巾盖住……”讲毛主席登山的往事,她突然提高声调,眼神坚硬:“他站在这里望远方时,心里装着的是整个中国啊!”
2024年国庆节假期第一天,由于气温突降,韶峰山顶很冷。一位来自北京的67岁的红色文化收藏家到韶峰游览。毛金花为老人进行了详细地讲解,并给老人送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。老人赞不绝口,说:“毛主席家乡的服务就是好,我以后每年都要到韶峰参观,请你讲解韶峰!”毛金花笑着摆手,心里却甜得像含了块糖:“游客脸上的笑,就是最好的奖状。”
夕阳西下时,毛金花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巡查。山风掠过树梢,把她的脚步声送向远处。她的影子被拉得很长,和韶峰的轮廓叠在一起,像极了山本身的模样——不张扬,却把每道褶皱里的故事,都酿成了岁月的酒。
这世上,总有人不必做太阳,当微光执着地亮着,照样能把山河照得滚烫。